国际海运,又称 “国际海洋货物运输”,是国际物流中主要的运输方式。它依托船舶,借由海上航道,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港口间穿梭,承担着运送货物的重任,在国际货物运输领域应用极为广泛。据统计,国际贸易总运量的 2/3 以上,以及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约 90%,均依赖海上运输来完成。
国际海运主要分为海运整柜 FCL(Full Container Load)和海运散货 LCL(Less Than Container Load)两种方式。FCL 通常是一票一柜或一票多柜,适合货量较大的客户;LCL 则是三票以上集拼一个柜,为货量较小的客户提供了经济的选择。海运的优势十分显著。首先,船舶的承载能力强大,能够一次性运输大量货物,特别适合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。其次,由于运量大,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得以分摊,使得海运的运费相对低廉。再者,海洋航道四通八达,船舶可以抵达全球众多港口,适应能力强。而且,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,海运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,碳排放量较低。
然而,国际海运也存在一些缺点。其中明显的就是运输速度较慢,相较于空运,其运输时间往往较长,这对于一些时效性要求极高的货物来说,可能不太适用。此外,海运受天气和海况影响较大,恶劣的天气条件,如台风、暴雨等,可能导致船舶延误、货物损坏甚至发生事故,运输风险相对较高。按照船舶的经营方式,国际海运可分为班轮运输和租船运输。班轮运输是指船舶在特定的航线上和既定的港口之间,依照事先规定的船期表,有规律地、反复地航行,从事货物运输业务,并按照事先公布的费率表收取运费。班轮运费涵盖基本运费和各种附加费,承运货物数量较为灵活,适合一般件杂货和集装箱货物运输。租船运输则是租船人向船东租赁船舶用于货物运输,费用相对班轮更为低廉,且可选择直达航线,因此大宗货物多采用这种运输方式,常见的租船方式有定程租船和定期租船。
近年来,全球海运贸易量总体呈增长态势。2021 - 2023 年,全球海运贸易量分别为 110 亿吨、120 亿吨和 124 亿吨。但不同细分市场表现各异。在干散货航运方面,2023 年全球干散货海运需求恢复增长,运力释放明显,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(BDI)均值较 2022 年有所回撤。油品运输受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减产、美湾及俄罗斯原油出口量变化、巴以冲突等因素影响,全球石油贸易格局发生改变,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(BDTI)大幅震荡。集装箱航运方面,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(CCFI)在经历前期大幅波动后,目前基本恢复至 2020 年初水平,未来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或将回归运力供给过剩状态,运价上涨动力不足。
当前,国际海运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。环保法规日益严格,对船舶的排放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,促使航运企业加速向低碳、绿色航运转型。油价的波动直接影响船舶燃油成本,给航运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巨大压力。此外,货物运输需求不稳定、船舶运力供给波动,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、冲突和气候变化对关键航道的影响,都威胁着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,增加了海运行业的运营风险和不确定性。
但国际海运凭借其独特优势,在全球贸易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间商品流通的关键力量。随着行业不断应对挑战、创新发展,国际海运有望在未来全球贸易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。